【回眸“十三五”,奋进“十四五”】社会服务篇

作者:唐杰 审核: 责编:李荣庆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2021版 发布时间:2021-01-30 浏览次数:147


 十三五以来,盐城师范学院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优化平台结构,聚焦创新创业,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校地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激励社会服务工作

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校地融合实现盐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激发学校活力,充分释放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努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为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学校出台激励社会服务工作政策,调动各二级单位、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五年以来,制订《盐城师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盐城师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盐城师范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量化评分办法》《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工作量计分与奖励办法》《盐城师范学院横向科研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从事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充分激励。社会服务工作政策支撑明显,工作氛围浓厚,有力地促进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展。

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学校把人才团队建设作为社会服务工作的首要工作,着力加强管理人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按照队伍建设专业化的要求,构建了一支25人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其中博士14人,硕士11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8人。学校以省高层次双创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副总申报工作为抓手,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引导双创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科技人才服务地方企业,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有59名教师获批省科技副总,与企业联合申报省产学研合作目56项,极大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提升了产学研合作水平,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优化科研平台结构,发挥“323T”整体作用

近年来,学校重点打造科研及社会服务特色平台建设“323T”工程。成功建设了大学科技园、沿海发展智库、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盐城市金融研究院、江苏沿海(盐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2个决策咨询服务基地;着力打造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海洋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心理与认知科学大数据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肿瘤精准医疗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江苏省肿瘤精准医疗数据采集与应用工程中心(校企共建)、盐城海滨湿地研究院、盐城市海洋生物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特色服务平台。

聚焦创新创业,提升科技园影响力

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创办办法(试行)》,加大投入改善了科技园基础设施条件,构建了公共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体系,集成校内外创新资源,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服务师生创新创业、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升科技创业孵化功能。五年来,园区共引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共63家,毕业出园32家,其中,在孵企业被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获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产品获行业内最高奖2个,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超10个。

加大技术转移力度,提高载体平台层次

学校坚持共建机制化、运作实体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建设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立足盐城,服务江苏,围绕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以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转移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中心内涵建设,提高技术转移工作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建9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组建了28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定期到骨干企业联系服务2300多人次,对接服务企业500多家,达成技术服务项目1000多项。中心针对园区产业特色明显、相关企业集聚的特点,开展“专家园区行”系列活动,组织教授、博士等走进盐城国家高新区、城南新区、江苏建湖经济开发区、滨海沿海工业园、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灌云县开发区等园区全面推进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受到众多园区的一致好评。

五年来,学校新增横向课题1124项,横向经费3.07亿元;获批盐城市校地协同创新项目28项,资助金额超3000万元;大学科技园连续3年获省科学技术厅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良好评价;联合技术转移中心连续3年获得盐城市推进聚力创新十条政策奖励资金项目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类奖励,2018年获科技厅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专项支持项目奖补资金,在全省高校排名第二十位,在同类高校位列首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向“十四五”,拥抱新时代,盐城师范学院将坚持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大力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和贡献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