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凝聚全院师生,以学院发展为共识,干事创业,在学科定位、人才引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齐发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呈现学科新气象。
坚持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将支部建在学科上,教工党支部100%落实了“双带头人”制度;党员教师带头推进课程思政,现已推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示范课;青年党员有5人担任专职辅导员、10余人担任班主任,抓实学生学业支持,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机制落实落细。提升党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学院党委在2018年与2020年开展了两轮制度建设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制度体系,保障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把握重点时机,意识形态氛围更加浓厚。学院党委持续开展四史教育、向王强同志学习系列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月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参加大合唱、师生撰写家乡变化文章50多篇、老教师畅谈新中国70年成就和20年升本成果展等系列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打造支部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更加精准。2020年,教工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党建工作优质党支部,支部还结合专业特色,与盐城市物理学会合作申报的盐城市公益科普项目连续三年获得盐城市科协资助立项,学院党委积极组织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教工第一党支部“头雁效应”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支部的2项主题党日活动获得了学校表彰。落实主体责任,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学院党委开展“村校结对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书记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着眼于政府决策咨询,又深入基层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党委获校党建创新奖2项。学院党委以“创新学堂”为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结对制度,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坚持以老带新的制度,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组织青年教师结对工作。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严谨治学的风气,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三五”期间,学院共引进名10博士和7名硕士,先后选派2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和学术会议,到目前为止共有4人分别在美国、澳门等国留学访问,大部分教师在“十三五”期间到内地名牌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当前,学院59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高职称31人,博士29人。另外聘请了多所重点高校和中学的20余名教师为兼职教师,现有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10人担任河海大学等高校兼职硕士生导师。
致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坚持“立足盐城,服务盐城,融入长三角”原则,坚持学生为本,根据师范专业三级认证要求完成2018级物理学(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秉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理念完成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物理学(师范)专业成功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组织教师申报教学改革课题,获批校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一般项目7项。在课程建设方面,三位教师参加青年教师参加省级教学竞赛分别获得“江苏省高校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一、二、三等奖。在打造精品课程方面,尤源老师主持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省SPOC课程已经完成正在结项过程中。王晓华、童巧英、陆建华申报校级“课程思政”师范课程。童巧英、郭仁甲申报校级“双语课程”、沙春芳、杜晓申报校级“过程性评价示范课程”,姜辉申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培育项目。《影响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变化因素的探究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仇成群主编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基础》成功申报省重点教材。学院其他老师自编教材、讲义10余部。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学院设置有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物理教研室,教学平台有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子电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等教学单位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有太阳能电池制作与工艺实验室、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训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电光源检测实验室等。并利用学生的技能训练课促进实验室开放,鼓励教师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方。学院积极建设科研团队与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好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十三五”期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5项,各类市厅级项目11项,完成横向科研项目69项,横向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在量子理论及量子光学、材料物理、信号与信息处理、太阳能光伏与绿色照明、电路与系统以及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等领域广泛地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8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7篇;申请专利170项,其中发明专利151多项。建设了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先后邀请扬州大学岳瑞宏等高校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以及院内教师开展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30多次。
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学院在“提升社会贡献力,提高社会贡献度”理念的指引下,深入把握理工科大学生特点,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创建“创新学堂”,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学院编写《新生入学教育读本》《志愿服务知识读本》《五进三促实践手册》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组建一支以博士为主的实力导师队伍制定创新学堂读本,在课余时间,邀请校内外专家给学生做创新创业讲座,并根据“互联网+”大赛、三创大赛等大赛的要求,或请专家对历年获奖的项目给大家做深入讲解,或由导师们精心辅导学生做项目策划书、路演PPT,或高年级学生朋辈辅导。同时,带领创新学堂成员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见习,实现创新思维向创新成果的转化。学生在省大学生物理创新作品大赛获得省一等2项、二等8项、三等14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神雾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等等。
如今物电学院已成为具有师资力量较强、学科门类多样的理工结合型学院。目前学院有物理、电子、电气、新能源四个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636人,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曾获得国家奖项6项、省级奖励多项,近几年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均在98.3%以上,共有288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
奋进十四五,物电学院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