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线上召开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专题学习研讨会,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并围绕如何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展开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志国主持会议,学院全体教师参与学习研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高汝伟充分肯定与会教师发言视野开阔,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他强调,要以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基础,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之中,进一步推进科研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要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连接点,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注入强大的思想能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荣庆强调,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要树立思政课教学一盘棋的理念,将《决议》的核心内容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与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对接、重构;要通过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深入领悟百年来党始终能够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5个教研室主任结合各自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就如何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具体的做法。大家表示,要将《决议》精神融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要筑牢学生的历史记忆、历史认知和历史自信;将《决议》精神融入课程,核心是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自觉、厚植人民情怀、激发精神力量、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法治素养;要带领学生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层面梳理党的历史,树立“大历史观”;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理清、悟透,最终融入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结合、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结合。
5位教师代表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介绍了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经验与做法。他们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准确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核心内容,为大学生释疑解惑;要从学情出发,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题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从思政课教学中掌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张廷干、宋敏、顾莉、乔以明等教师对各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的交流发言进行了点评,对如何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交流了意见。他们表示,思政课教师要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关键在于“融”,要回答“融什么”“为什么融”“怎样融”的问题。王志国强调,《决议》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程融合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多元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