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身体情况怎么样?家庭经济收入如何?”“近期天气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哟。”“学校有‘奖、助、贷、补、勤、减’及绿色通道‘6+1’多元混合资助政策,请及时关注,能减轻家庭不少经济负担呢。”在盐城师范学院组织的学工人员暑期家访活动中,这是老师们说得最多的贴心话。
累计16天,涉足2省10市25个区县,行程8600公里。
今年暑假,盐城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工作人员兵分三路,利用一周时间,分别奔赴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温州市和山东省菏泽市、淄博市、滨州市、烟台市、临沂市、潍坊市、青岛市……实地走访了32名在籍学生中的贫困生、心困生与休学生家庭。
笑对人生,做自信自强奋斗者
“真的没想到老师们竟然跑这么远来我家里,面对面了解我们的需求,真的太意外了。”说这话时,学生小楠眼中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小楠家住山东临沂,初中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病常年服药,为了维持生计并照顾小楠的幼弟,母亲只能在家门口附近打零工,收入微薄。暑假里,一家三口住在负债搭建的彩钢瓦平房中,没有空调,酷暑难熬,但非常干净。
小楠的境遇令家访老师们心疼。“与小楠妈妈交谈,觉得妈妈思想上很重视孩子的学习,经济条件那么差,都省出钱支持孩子去上大学。”
“谢谢老师们的关心!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技能竞赛,相信转变心态、学好技能就能改变命运。”小楠自信地回应着老师们的担忧,稚嫩的脸上始终保持着阳光笑容。
点亮“心灯”,做子女成长潜行者
育之道,人为先。教育的过程,始于家庭的教养,源自家长给予子女的爱与关怀,得益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与配合。
“儿子当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很不理想,情绪有些失望、担心和焦虑。作为父母,我们意识到,与其喋喋不休地和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或探讨未来的打算,还不如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从暂时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去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作出选择。”大三学生小李的妈妈回忆道。
“孩子上大学以后,我们一般凭借孩子自己的表述来了解他的学习、成长情况,但孩子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们对学校心怀感恩。这次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让我们对学校、专业情况和孩子各方面表现有了更深入、客观、全面的了解,心里感觉有底了,踏实了……”
在短短数十分钟的交流中,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也印证了“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的价值诠释。
家校共育,做立德树人践行者
大学老师家访聊什么?“内容太多了!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唠一唠家常,听一听家长们的诉求,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向家长说一说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实际表现,一起分析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共同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家访途中,家访小分队成员们讨论热烈、感触颇多。
回校后,老师们还会持续关注相关学生动态,“点对点”谈心谈话,协调配备专业师资,量身定制“自助型”帮扶方案,给予考研、考公、考编方面的全程指导。
家访,对老师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在不断走访中发现,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家访有利于老师们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寻求家庭与学校共同发力的教育对策,让教育理念与方法变得更加鲜活、更为精准、更有温度。
面对面,心贴心,构筑家校“连心桥”。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坚持“带着问题访、带着任务访、带着真情访”,精心构筑家校联系的“连心桥”,形成家校合力,致力于在经济上“助困”、心理上“助力”、发展上“助成”,积极建构“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立德树人注入更多真材实料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