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代会巡礼】湿地学院:“国际湿地”展风采,“沿海绿城”立新功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湿地学院发展纪实

作者:湿地学院 审核:宋燕萍 责编:孙聪 来源:湿地学院 发布时间:2022-09-24 浏览次数:1456

2019年7月5日,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盐城湿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湿地”。同年12月,在盐城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市政府牵头,盐城师范学院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共同创建,由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合作共建,成立湿地学院。自成立以来,湿地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发展大局,切实加强科学统筹谋划,狠抓计划落实,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党组织建设,筑牢思想政治基础

加强政治建设,践行“两个维护”。湿地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根基,以完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为抓手,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凝聚形成上下齐心、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推动实现党建工作破局,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在引领和保障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彰显政治核心作用。

推进组织建设,夯实支部战斗堡垒。湿地学院党总支不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工作,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1名老师被发展为党员,多名老师完成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两年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1名。湿地学院党总支、教工党支部多次荣获党建创新奖、最佳党日活动等表彰。

强化思想引领,抓好统战群团工作。湿地学院报送的《同心实践两山理论    同向建设生态文明》获得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同心向党教育有我”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案例二等奖,“同心共筑生态梦教育基地•野鹿荡”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姜森颢老师的《心有帆,海无界——我与九三学社的故事》获“我的同心故事”主题征文二等奖。

焦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申报生态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产业学院。根据湿地生态保护人才的培养需要,湿地学院积极申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方向)专业,于2021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2021年9月首次招生。湿地学院对标湿地保护人才核心能力,以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聚焦黄渤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地方重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融合育人、协同创新、服务产业、特色发展”,多主体深度融合一体化办学,根据产业需求多专业协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理念、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湿地保护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五具有”人才,被教育厅遴选为“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开设特色实践课程。湿地学院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多主体融合一体化办学”新模式,建立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在课程设置上,超过35%的学分为实践课程,还特别设置有创新实践计划(IPP)、研究参与计划(PRP)等特色课程;在制度安排上,专门制定有《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标准》《创新实践计划(IPP)项目管理办法》《研究参与计划(PRP)项目管理办法》等课程配套文件;在教师配备上,开创实施“导师制”(1名指导3-4名本科生)个性化指导模式。学院还结合课程需要,大力推进野外实践教学,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开展了“辽科一号科考船海上见习”“遗产地缓冲区专业见习调查”“生态学野外见习”“湿地监测”等野外实践,分别进行了海上科考、遗产地社会调查等野外实践内容,有力促进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造湿地讲堂品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增进学生对湿地科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湿地学院创新性的开设了“湿地讲堂”系列讲座课程。先后邀请包括院士、时代楷模在内的15位知名专家到 “湿地讲堂”授课,产业教师走进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产教融合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已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3篇。在此基础上,湿地学院还专门搭建各类竞赛平台,组织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获批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奖项15项。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聚焦学院学术团队,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湿地学院紧紧围绕研究方向,高度注重人才引进、团队建设与青年骨干培养,形成了一支层次结构更合理、业务水平更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研究队伍。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湿地学院新引进博士17名,人员队伍增长实现了翻番;新增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湿地学院特聘教授;教师获得省级各类人才项目(称号)15人次,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步提升;院长唐伯平教授受邀担任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学部2021年杰出青年基金会评专家。

高度凝聚研究方向,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湿地学院在沿海滩涂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滩涂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滩涂生物农业关键技术与示范和滩涂生态环境演变及环境保护等主要领域取得一批成果,发表论文87篇,申请发明专利35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申请植物新品种6项,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起草与修订工作各1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江苏省基础研发计划项目4项。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另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一等奖2项。

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平台验收工作。湿地学院现有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省级科研平台,三个平台建设工作是湿地学院重点工作之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被评定为优秀等次,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由“培育点”升格为“建设点”,省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积极对接地方需求,全面推进社会服务。湿地学院积极对接区域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提高对地方和企业的服务能力。开展滩涂快速改良,盐碱水养殖,种养一体化,滩涂“单季吨粮稻”机理研究,在废弃盐田单季吨粮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经院士组成的鉴定专家组鉴定,课题组开展研究的重盐田水稻最高亩产达到852.3公斤,创造了废弃盐田重盐土机械水直播水稻亩产的纪录。专家组认为该技术体系先进、实用,对提高盐碱地大面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对大麦新品种的培育进行攻关,开发出一套“大麦高效育种技术”,并培育出多个优质高产多抗的新品种,首次选育褐色大麦——盐师麦7号,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两山理论”提供科学支撑。湿地学院横向到账经费1263万元。学院在盐城市区内建成“湿地学院两山理论实践基地”两处,为城市鸟类招引工作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和研究。中标盐城市政府生态系统生态总值核算项目(总经费200万元),将为盐城市全域生态系统绿色GDP的核算工作奠定基础。湿地学院20余名同学被聘为湿地保护科普宣讲员,全体同学被盐城市选聘为湿地保护志愿者,学院“黄海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湿地学院将进一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发展格局,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学院办学理念,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为建设“美丽中国”“强富美高”新江苏和“”四个绿色”盐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