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代会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铸魂育人担使命,凝心聚力再出发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纪实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李荣庆 责编:孙聪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134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好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和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学院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学院目前拥有江苏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江苏省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中心首批理论研究基地。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学院连续四次获批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聚焦明导向,党建领航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底色和显著特征,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1.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党建思政融合共同体”品牌项目。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推进“党建+学科、专业、育人”一体化模式。教师第一党支部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党员教师参与指导全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成立大学生“读书会”,做好经典著作推荐和导读工作,引领全校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与学生共成长共进步,“读书会”已成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共同体。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通过“三会一课”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自觉构筑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及时将“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和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转化为教学科研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当好学生引路人。发挥专业优势和理论特长,创新思政课党员教师轮流讲党课方式,组织普通党员教师轮流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党校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与贯通,积极主动地承担培养、发现和介绍先进分子入党的责任,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学院连续多年与响水县运河中学开展“一元共建”捐助贫困生活动,中国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等媒体作专题报道。2022年,教师第一党支部通过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学院获校党建工作创新奖1项、最佳党日活动2项、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1项。


      2.建构“大思政”格局,形成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圈层效应”。根据《盐城师范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与二级学院共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指导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党委(总)书记上思政课、思政教师上党课”品牌项目。承担学校新入职辅导员培训班、大学生“信仰公开课”的培训或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在马言马”示范引领效应。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和校外专家学者、“百姓名嘴”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参与江苏省第三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获优秀组织奖2项。

二、聚力谋发展,改革创新坚守立德树人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院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思政课与专业深度融合,打造“一院一课”特色品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实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与美术与设计学院合作举办美术与红色文化元素融合的实践成果画展,探索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红色文化主题实践。联合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开展寻访新四军老战士等活动,探讨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与文学院联合开展“访百姓名嘴,颂时代赞歌”“走老区 看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访革命老区,在深入了解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中激励青年学生勇担新时代使命责任。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平台多次报道学院创新实践育人的经验做法。

      2.思政课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红色课程体系。落实好《盐城师范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5+1+X”课程体系,即开设好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5门思政课必修课,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讲义》必修课,同时,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新四军历史》《铁军精神研究》《劳动教育》等系列选择性必修课或选修课,出版省重点教材《铁军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着力打造红色育人特色思政课程体系,以红色文化全过程、全方位武装学生头脑,启迪学生智慧,提高思想觉悟。开展“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四史”微课大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建设,《中国教育报》以《大学生上讲台,思政课活起来》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建设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新四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践探索与创新”。学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省赛特等奖、国赛一等奖,实现学校该赛事文科项目零的突破。

      3.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思政课学习新场域。利用“互联网+”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建设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共产党历史”“铁军动漫”“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法学概论”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其中“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讲义》微课短视频,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的“师生共讲党史课”《弘扬铁军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微视频被省委教育工委遴选在全省展播。

三、聚智赋动能,建强队伍打造事业发展主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抓好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主体,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1.培训体系机制健全。利用教育部设立的“周末理论大讲堂”,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以“互联网+课程思政”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两年一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能手大赛,比赛融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反思评价于一体,为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实施新入职教师岗前专项培训制度、试讲制度和“师徒结对”制度,帮助新进教师“站得稳”讲台。

      2.教学考评科学有效。将师德师风和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首要评价标准,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着力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标准、指标,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发展渠道更加畅通。

      3.师资素质显著提升。学院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成立思政课教师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小组,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统一。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锤炼提升教学水平。近年来,教师获省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1项、省智慧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出版省“十三五”重点教材2部,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1项、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2021年2名教师获高尚师德奖教金。

四、聚势抓机遇,突出特色勇做科学研究主力军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抢抓机遇,坚持目标驱动与问题驱动相结合,推动前瞻策源、鼓励原创性研究,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

      1.学科建设持续稳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20年获批省重点学科。柔性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有教授16名、博士24名,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

      2.优秀教科研成果持续涌现。思政专业首批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为省品牌专业;获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本科一流课程1门、省本科一流课程2门、省重点教材9部、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9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1项,省微课比赛一等奖3项,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学院教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1项、省厅重大重点项目6项,出版专著20部,发表CSSCI论文87篇,省哲社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横向课题年均到帐经费200多万。

      乘风破浪谱华章,风劲正是扬帆时。新时代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秉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理念,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基本面,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生命线,以强化学科内涵发展为关键点,铸魂育人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牢记使命,不断书写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