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我校多支团中央、教育部实践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两弹一星”“七彩假期”等精神志愿宣讲活动,通过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基层实践,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
7月30日下午,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史说同心,法润乡音”推普兴乡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镇新城社区,为社区小朋友带来一场有趣又有“料”的推普实践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当地仡佬族、苗族和汉族同胞联手救护伤员的故事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实践团历史专业学生以“史说同心”故事会为载体,依托图文展板向现场小朋友讲述各族群众并肩抗敌、守护家园的英勇事迹,并在“红色故事我来讲”环节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家乡红色故事。
实践团法律专业学生借“法润乡音”普法会开展活动,“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义务。”大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用方言交流时的拘谨,到后来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表达自己,我真切感受到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实践团成员张婷婷同学表示。
此次活动将历史宣讲、法治普及与推普教学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当地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教育科学学院
近日,教育科学学院“普语润乡,筑梦疆桂”推普实践团跨越1500公里,抵达广西桂林兴安县高尚镇中心校,开启为期半个月的推普支教活动。这支团队以“聚微光、行致远”为理念,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搭建起沟通世界的桥梁。
特色课堂融推普,点亮语言之灯。支教期间,团队针对当地六个年级150余名学生,精心设计“语通世界,言展风华”文化课堂,将普通话推广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普通话辩论、情景对话、故事讲述等互动形式,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以前不敢大声说普通话,现在能和老师、同学用普通话讲故事啦!”一位五年级学生的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变化。此外,团队还将推普理念渗透到其他特色课程中,用普通话讲述桂林抗战的英雄事迹,解说壮族铜鼓、京剧脸谱的文化内涵,分析科学实验的原理,让孩子们更多地沉浸在普通话的氛围中。
爱心接力筑根基,夯实推普阵地。两年前,高尚镇中心小学因洪水冲毁两间教室,团队成员连夜发起爱心召集令,筹集2万余元善款,将受损教室改造成“爱心阅览室”。如今,这里不仅陈列着校友捐赠的千余册书籍,更成为推普的重要阵地——团队精心挑选《普通话儿歌300首》《拼音故事大全》等读物,定期开展“普通话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在交流中规范语言使用。“阅读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普通话让我们能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推普支教团成员邱梦阳说,团队希望通过阅览室的持续运营,让推普工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陪伴孩子们成长。
青春担当助振兴,共铸团结之魂。此次活动紧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团队成员化身“普语润乡”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担当。他们深入了解当地语言使用情况,针对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的问题,一对一制定辅导计划;利用大课间、课后时间,组织“普通话小剧场”“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等趣味活动,让推普工作既接地气又有活力。团队将持续深化“推普+教育”模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让更多孩子通过语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高尚镇中心校的校园里,普通话的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这支跨越山海的推普团队,正以青春之力,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在桂北山区生根发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音乐学院
7月中旬至8月上旬,音乐学院“童声舞韵,推普筑梦”三支实践团分赴山西省太原市、临汾市,贵州省兴义市,四川省羌族自治县等4个市县开展普通话普及、民族文化宣传和旅游推广活动等。团队通过精准调研、趣味教学、非遗融合等创新模式开展普通话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新活力。
团队开创“调研-教学-反馈”闭环模式,针对地方发音短板设计专项问卷。在山西,团队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定制教学方案,课后二次测试显示78%的乡村孩子愿意主动使用普通话。“问卷让我们发现孩子们最常混淆鼻音边音,课堂重点突破后,进步明显。”山西分队队长王博茹介绍。在太原,山西非遗“小花戏”的十种表情成为教学工具,孩子们模仿“喜、怒、哀、乐”学习对应词汇。在兴义,“柳树扭扭”游戏结合方言特点,用肢体动作区分平翘舌音,绕口令接力赛更让活动现场笑声不断。在羌族自治县,成员们以“巴适”“安逸”等特色方言词汇为切入点,通过普通话对照教学展开语言互动。他们还设计了趣味十足的绕口令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标准普通话发音。
“我们既要推广普通话,更要守护好方言文化这个‘根’。”团队负责人帅正方表示。作为贵州籍学子,实践团在贵州开展活动时,尤为注重推普方式的创新,开发苗语、布依语与普通话对照手册,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群众学习,并将易错发音改编成民族风童谣,配以手势舞教学,让大家在舞蹈中感受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之美。
实践团还将推普工作与当地旅游发展需求相结合。在万峰林景区,团队发现不少旅游从业者因语言障碍影响服务质量,便随即开展“一对一”语言帮扶,针对常见发音问题进行专项指导。“现在能用普通话给游客讲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游客感兴趣,观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多了!”景区芦笙演奏艺术家廖德州难掩喜悦。据统计,活动期间共为30余名旅游从业者提供语言培训服务。
此次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普通话在乡村落地生根,更通过文化融合的创新方式,实现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为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团中央“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成员走进大庆路实验学校、五星村关工委、江苏永顺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等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
宣讲团成员紧扣“两弹一星”事业的时代背景、感人事迹、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四个部分,采用“视频+理论”的方式,生动讲述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展“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技术封锁,到戈壁荒漠中科研人员风餐露宿、日夜攻关的场景,一幅幅珍贵画面与详实数据,将听众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活动现场,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讲道:“听完‘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我要把这种力量记在心里,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核火燎原,青春筑梦”志愿宣讲团还将继续创新宣讲形式,打磨宣讲内容。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更多场所,让“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内核传播得更广更远,激励更多的人在新时代奋勇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海洋与地理科学学院
近日,海洋与地理科学学院“推普耘乡韵,惠民促振兴”推普实践团走进泰州,扬州和盐城等地开展普通话推广专项实践活动。12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聚焦“普及国家通用语,共筑和谐沟通桥”的目标,通过“入户调研+课程教学+文化宣讲”等多种方式,累计覆盖10个社区,构建了面向“老人-儿童-商户”等群体的精准推普服务体系,为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和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在泰州市海陵区迎春社区,重点了解老年居民日常沟通难点、学习意愿,并开展推普宣讲和一对一常用语教学。调研发现,社区老年人普遍以本地方言交流为主,对学习普通话有热情但存在畏难情绪,日常就医、办事时沟通障碍明显。团队成员结合本地生活场景,编制包含问路、购物、就医等内容的《社区生活普通话实用手册》,通过慢速朗读、情景模拟等方式耐心辅导,在轻松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在扬州,推普活动立足不同场景需求,以多样化形式推动普通话融入乡村生活。宝应县安宜社区聚焦老年群体,结合其生活场景与学习特点,开设日常用语小课堂,编创普通话口诀,准备图文学习手册,互动环节氛围热烈,活动尾声还捐赠学习资料方便老人复习。在邗江区花城村委会,志愿者采用讲台宣讲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借助PPT阐释普通话的时代意义,与村干部围绕推普难点、村民需求及与乡村振兴结合路径等深入探讨。在迎春社区,以“推普进乡村,共筑振兴梦”为主题,先开展主题讲座,再通过普通话趣味挑战赛科普相关知识,鼓励居民参与学习。
在盐城凤凰社区中,实践团开设专题讲堂介绍普通话相关知识,随后通过普通话挑战赛加强互动;盐城海天集团的活动融合推普与职业规划,企业负责人带领志愿者参观并介绍企业情况,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解读职业方向、解答疑惑,让同学们对职业发展有了更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