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校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

作者:刘成 审核:陈晔 责编:孙聪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15

2025年暑期,我校各暑期实践团队加强服务基层地方,拓展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文学院

暑期以来,文学院多支实践团队怀着对红色基因的敬畏与对知识传播的热忱,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红色精神在创新传播中生生不息,让科学文化在躬身行动中落地生根,用青春之力书写盐师人传承文脉、践行使命的时代答卷。

暑假期间,文学院“红脉传承,创意赋能”实践团联合亭湖区东亭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市公安局亭湖分局关工委、区登瀛志愿者协会等单位,在盐城市文化馆群星剧场举办“时代回响·吾辈自强”《南京!南京!》主题观影分享活动。

活动采用“沉浸观影+深度研讨+代际对话”的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形式。实践团精心设计“三代同堂·红脉共话”核心环节,邀请“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党员、公安战线老干部、“中国好人”代表与青少年、困境儿童代表共同观影。在分享交流中,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中国好人”、盐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关工委副主任刘婵剖析影片中闪耀的人性微光与抗争精神,同时敏锐捕捉历史教育的新需求,现场探讨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化抗战记忆传播。在激昂的《保卫黄河》合唱声中,“红脉传承”的精神在三代人间激荡回响,体现了团队对情感共鸣与仪式感营造的创新运用。

此外,文学院“古艺今声,文脉新生”实践团前往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开展AI赋能文物创新实践活动。

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AI现代科技让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场景。同学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既触摸到大运河千年文脉的厚重,又见证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的鲜活生命力。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实践团聚焦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产生更广泛的共鸣。通过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不仅是传承手段,更是连接当代青年与革命精神的桥梁,激励着大家将“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扬州的运河文脉探寻到淮安的伟人精神传承,实践团在活动中始终围绕“古艺今声,文脉新生”的核心主题,探索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路径。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实践团努力推动青年群体深化对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理解,在文化浸润中坚定精神信仰,在创新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在时代发展中勇担文化传承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追寻红色足迹 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为主题,组织实践团队深入沪苏皖地区多个红色场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江苏常州,实践团走进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通过系统导览重温新四军江南抗战的峥嵘岁月。实践采用“线下沉浸+云端问卷”模式,既在现场参观聆听思考,也通过线上问卷采集青年学子的红色学习需求。在江苏盐城,实践团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沿着历史脉络系统回顾新四军组建、奋战、壮大的光辉历程,从打满补丁的军装、泛黄的家书等文物中感知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内核。在盐城阜宁,实践团走进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旧址和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红色沃土中感悟初心使命,为思政课建设汲取实践力量。实践团成员与纪念馆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铁血征程”板块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大胡庄战斗等史实细节,筛选适合融入课堂的英烈事迹。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通过“烽火江淮——华中抗战历史陈列”等特色展区,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军部在此指挥华中抗战的峥嵘岁月。成员们在馆内调研时,关注到新增的战斗沙盘、人物雕塑等适宜教学的场景,拟将相关内容引入思政课堂。

在安徽芜湖,实践团探访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沉浸式重温革命岁月。同学们在聆听七师“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故事中,感悟革命先辈的斗争智慧与奉献精神,对红色场馆如何成为思政课的“实践课堂”有了更具体的思考。在安徽宣城,实践团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从文献、照片、实物中体会革命精神。结合“挑战杯”项目,团队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教育资源开发、研学设计及馆校合作现状,为研究沪苏皖地区新四军场馆思政赋能积累一手资料。随后,团队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纪念碑与烈士名录墙前感悟信仰力量。在安徽黄山,实践团来到黄山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聚焦“馆校联动赋能思政课建设”这一主题,实践队队员在馆内沉浸式重温历史,并结合“挑战杯”项目,重点访谈纪念馆教育负责人,细致调研其在红色课程开发、高校研学合作模式及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经验。

在上海徐汇区,实践团深入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以“老巷访史、居民口述”的形式,探寻隐藏在市井烟火中的红色密码。在上海青浦区,实践团赴福寿园,聚焦新四军广场与人文纪念馆这两处红色阵地,探寻“馆校联动”赋能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新四军广场中央,新四军战士群雕庄严肃穆,团队成员在此了解到广场常年与上海多所学校合作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相邻的人文纪念馆内,展陈着新四军在沪活动的史料、实物与口述史记录,这里已成为多所高校的红色文化调研实践基地。

美术与设计学院

近日,美术与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美育微课堂”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及居民带来丰富的美育课程。

美术师范241班团支部组建的“绘韵承光”社会实践团,走进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残疾人活动中心为残疾人士开展非遗扎染文化传播课程。团队成员高岚和谭可如卉生动讲述扎染千年历程,详解“扎、缝、染、拆”工序,同时细心准备防滑工作台、大字号步骤图等教学工具,设计简化技法让残疾人士在指尖与染料的交融中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在盐城市射阳县合东党群服务中心的公益暑托班中,学院志愿者联合剪纸非遗传承人共同设计“红船精神”“英雄人物”等红色剪纸课程,通过课程设计与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在学习剪纸技巧的同时,感悟红色文化。

在太仓市伟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艺科238班丁妍欣同学为孩子们带来扭扭棒创意美术课。活动中,她将平平无奇的扭扭棒通过弯折、缠绕、组合等简单动作,便能变身为娇艳花朵、灵动动物。她结合实例讲述扭扭棒艺术如何突破传统绘画边界,让创作摆脱纸笔束缚。在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美术师范231班张静怡同学带领“墙绘乡村”社会实践团围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主题创作墙绘,将奋斗场景与党旗元素融入画面,既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又贴合当地特色观光旅游路线,为乡村增添红色文化氛围。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5年暑期,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子的青春身影活跃在街巷之间,他们走进社区驿站、扎根党群服务中心,以课程为桥传递知识星火,以陪伴为炬温暖童心世界,以行动为笔参与基层治理,让青春热忱在社区服务的土壤中扎根生长,为邻里日常晕染出明亮鲜活的色彩。

在常州市金坛区翠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数24(6)金融班的高鑫媛同学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各项琐碎服务做得细致妥帖。老年人体检日当天,面对视力模糊的爷爷,她俯身在耳边逐字轻念表格内容;给高血压阿姨讲解注意事项时,这些实在的养护办法让对方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话语间的轻松笑意驱散了原本的担忧。午后的辅导室里,她总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连平日里最内向的小男孩,也在她的温柔陪伴下悄悄敞开心扉,那怯生生的问句里,藏着被真诚焐热的信任。

在盐城市大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数24(4)统计班孙宇宸同学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没有直接念安全守则,而是先给孩子们看了一段模拟动画,展示平静湖面下可能存在的暗流,以及泳池边缘瓷砖的湿滑程度。孩子们分组扮演“救生员”和“落水者”,用竹竿模拟互相拉扯,练习“不下水救人”的技巧。

24(1)数学S班陈张妍同学的暑期时光大多在南通市洪济社区里度过。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剪纸、挂灯笼,将楼道装点成红色的海洋;在文明宣传活动中,她挨家挨户发放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垃圾分类的小窍门。那些记录着支部活动的字迹里,既有“为居民修水管”的琐碎日常,也有“政策宣讲会”的热烈场景,字里行间都藏着“把责任写进生活”的坚守。

在各地社区的街巷里,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子的服务或许平凡如微光,却像夏日的细雨般润物无声。在这些看似琐碎的付出里,藏着青春最生动的模样,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温暖的播种人,是责任的践行者。

药学院

暑假期间,药学院“药界清风”与“朝阳”两支实践团队奔赴盐城市中医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一楼门诊大厅,团队成员以饱满的热情为前来就医的患者提供服务。面对患者关于挂号缴费、检验报告领取、科室位置等疑问,成员们始终耐心给予解答,用专业的知识和真诚的态度为患者排忧解难。一句句朴实的感谢,道出了患者的心声,也见证着成员的付出。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团队成员深入三楼中药房,全身心投入到中药材的分装、核对工作中,服务患者取药、找药。这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更是对“药者仁心”职业精神的沉浸式体验。此外,实践团成员还踊跃地参与到盐城市中医院的义诊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药学人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为盐城市中医院的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让药学院学子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了职业素养与社会服务能力。“当发现人们对使用机器挂号缴费感到陌生,我便主动上前帮忙,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时,我觉得非常开心。这让我领悟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服务社会的决心。”参加本次实践的孙友峻同学说道。

商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2025年暑期,商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数字助农实践团一行20余人走进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开展以“青春解码,数字兴农”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团队首站抵达尚庄镇湖畔果园,镇组织委员张震宇向师生系统介绍番茄产业发展情况,实地考察番茄种植与休闲观光、研学体验的深度融合模式。随后,在番茄公园负责人孙益万的引导下,实地考察现代化科技大棚的创新实践,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与先进的无土栽培模式协同运作,生动展现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刻重塑。

此外,商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与盐都区盐渎街道教育办、妇联、社工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向阳秀水社区服务站、神州路服务站、滴滴出行党群服务中心等部门在盐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

在第一次课“破冰游戏”中,志愿者胡锦杭同学以“逢7必过”破冰小游戏开场,引导小朋友们开展自我介绍,迅速拉近志愿者与青少年的距离。在随后的“拇指画”课上,孩子们以指代笔,蘸彩按压,在画纸上自由挥洒,直观感受色彩魅力,在“非遗漆扇”课上,孩子们亲手绘制装饰扇面,体验传统技艺之精妙,提升审美与动手能力。“健康小课堂”以健康飞行棋为媒介传播科学知识,涵盖饮食、运动、防病等方面,助力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每日“作业辅导”环节,志愿者耐心答疑解惑,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七彩假期”课程丰富多彩,涵盖艺术创作(绘画、手工)、知识科普(财商启蒙、民族文化、爱国教育、廉洁文化、安全知识)、思维训练、健康指导、心理关怀、价值观引导、传统文化、语言学习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全方位助力青少年成长。

此次“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多元成长平台,也是商学院推动服务育人、深化社会责任担当的主动作为。

湿地学院

2025年暑期,湿地学院学子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社会实践。他们深入社区基层、文化场馆,将青春力量融入强国实践,在服务奉献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以奋斗姿态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

在齐齐哈尔市文化街道办事处,“科普宣讲”社会实践团成员陈昕怡全身心投入基层治理。从初遇居民咨询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熟练处理各类民生事务;从最初旁观矛盾调解时的紧张局促,到主动参与纠纷化解的自信从容,她在基层沃土中迅速成长。陈昕怡深有感触地表示,基层是一部厚重的实践教科书,正以最生动的形式塑造着新时代青年。

在苏州市广福村校外辅导站,“我们开班了”的主题标语映照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里,“五老”志愿者沈建林老师凭借丰富教学经验倾囊相授,湿地学院大学生宣讲员沈雨桐则用青春活力带来趣味课程,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老一少默契配合,如同温暖的代际接力,共同为孩子们构筑起丰富多彩的暑期成长乐园。

“科普宣讲”社会实践团成员崔涵词、王立波分别在射阳县图书馆和常州市武进第四图书馆实践。他们参与图书采编、上架整理,确保典籍精准归位,耐心解答读者咨询,营造温馨阅读环境。在弥漫着书香的空间里,他们深刻体悟到每一次细致整理、贴心服务都是文明的传递。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湿地学子在社区烟火气中触摸民生的温度,在书香殿堂里感受文明的力量。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已深深融入他们的青春记忆,必将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未来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